我与物业管理结缘
缘,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但世间万物又被这个叫做缘的东西左右着。它改变你的生活,影响你的工作,它将事物的格局重新组合,当事过境迁,你才会惊叹:原来如此!
我与物业管理的结缘就有着说不清的偶然。1996年的一次工作会,让我与“物业管理”这个陌生的、无法预知后果的、现实状况困难重重的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这个“缘”使我经历了一个行业的发展、一个企业的壮大和一个人的成长。
艰难的入门
1996年初,我在成都市金牛区房管局工作。在年初工作分工会上,物业管理这个全新的工作成了人人都不愿接手的烫山芋,我作为房管所的书记,觉得有责任担负这个工作,同时,自己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也让我下决心接受挑战。于是,我出任了成都市金牛区金房第一物业公司经理一职。
上任之后,我才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举步维艰。时至今日,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茫然得心里发虚的感受。
大家都知道,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,有前途有发展,但落实到如何经营、如何发展、甚至如何操作,都让人无所适从。身处成都这个西部城市,甚至连取经借鉴都很艰难。当时,成都市实行物业管理的楼盘寥寥无几,其经营模式也大多为开发商羽翼下的无忧管理,这与金房第一物业公司的现状大相径庭。
金房第一物业公司创立之初,管理项目只有两个老旧小区,其住户大多为低收入人员,为了向住户宣讲物业管理的意义和好处,我筹集召开了上千人的住户大会,目的就是要大家接受物业管理,自觉缴纳物业费。
在这个千人大会上,我除了物业公司经理的身份外,我还亮出了房管所书记的身份。我以中共党员的名义向大家庄严保证诚信经营、严格管理、贴心服务、方便住户。大多数的住户接受了我们的收费标准:套一5元/每月·户,套二8元/每月·户,套三12元/每月·户。我们重点宣传的亮点是每户一个月几元钱的费用可以换来24小时门卫站岗、24小时维修服务、24小时管理员值班,每天的楼道院落清洁。当我们不厌其烦、不计其数地反复宣讲后,上千住户逐步由参会时的满腹狐疑,到将信将疑,到理解和接受,当现场最后一个住户离开时,已经是凌晨3:30了。直到那时,我一颗忐忑的心才如释重负地放了下来。因为,我们手里唯一可以依据的文件就是建设部33号令,四川省和成都市根本没有相关配套的文件。
那个夜晚,伴随着最后一个住户离去时蹒跚的身影,定格在我的记忆里。
回想当初的艰辛,最难的不是工作的辛苦,不是业务的拓展,不是员工的管理,最难的是物业费的收取。
常言道,人上一百形形色色。就有个别住户想方设法拖延物业费,有软磨硬泡的,有吹毛求疵的,甚至还有穷凶极恶的,为了维护小区良好的公共秩序,我们曾一度还联合派出所警官坐镇收费现场,保证收费工作正常进行,震慑那些寻衅滋事的人。记得有一户人家无故拒交物业费长达半年之久,收费员每每上门都无功而返。为了攻下这个钉子户,我做好了挨骂受辱的准备“深入虎穴”,其结果是我一只脚门里,一只脚门外,与该住户据理力争了三个小时,最后该住户不是被我说服,而是被我常人难及的韧劲所吓到,心不甘情不愿的交了所欠物业费。
时至今日,想起当初的那一幕,我尚有欲哭无泪的心酸。
我常常在沧桑巨变的今日抚今追昔——假如我没有当初那种孤注一掷的执拗,假如我没有当初那种敢为世人先的勇气,假如我没有为达目的坚持再坚持的信念,那么,曾经的艰难岁月就不会成为我今日慷慨悲歌、砥砺自己的动力了。
企业发展三级跳
我所在的成都金房物业公司,在成立之初是成都市金牛区房管局属下的国营性公司,因为诸多因素,这个国字号公司并没有享受到国字号的优惠待遇。随后,因为国家政策的放宽,军人的秉性促使我毅然砸碎铁饭碗,从“公家人”的桎梏中跳了出来,成为了一无公家背景二无开发商依托的市场化的物业服务公司。当我办完最后一项改制手续,公司成为一个真正的民营企业的时候,我发现,我面对的是一个无流动资金、无办公场地、无通讯交通工具、无专业管理人员、无像样楼盘的几无公司,简陋的办公地点也是租借来的。最艰难的时候,我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,要靠借贷给大家发生活费。
企业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,物业管理在2003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。随着国务院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的颁布实施,物业管理真正实现了专业化、市场化、社会化,建管分离也得以大力推行,凡此等等,政府都从政策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。新建物业项目推行招投标制、政府后勤社会化改革,都给民营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。所以,一时间,物业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。
我第一次参加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。那是一个新建不久的商品房小区,管理面积约10万平方米,物业费每月每平方米0.25元,在当时就算是收益不错的项目了。在这个项目的招投标中我们公司之所以从几家企业中胜出,业主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:金房物业公司诚实可靠,实实在在。接管小区后,为了对得起小区业主的信任,为了对得起这沉甸甸的诚实可靠,我们风里来雨里去,十年如一日,物业费不涨,服务标准不降,认认真真、踏踏实实为小区业主服务,与小区广大业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十几年来,我们公司在管的项目,80%为业主委员会选聘中获得;10%为开发商选聘中获得,10%为前期物业企业弃管项目中获得。
经过十几年的坚持和发展,成都金房物业公司已从当初的风雨飘摇中成功走出来,截至2011年4月,公司管理面积(包括顾问项目、分公司在管项目)已达1000万平方米,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今天,每当我逡巡在公司窗明几净的办公楼里,每当我的目光掠过陈列在办公室里的一座座奖杯,每当我奔走在一个个管理的楼盘,我在唏嘘感慨之余,充盈心头的是无尽的感恩之情——感谢政府的大力扶持,感谢行业的保驾护航,感谢员工的勤勤恳恳,感谢业主的诚心相托。
行业培养了我
伴随着行业的进步,企业的发展,经过十几年的历练和沉淀,我由一个对物业管理一无所知的门外汉,成长为今日的行业专家、行业协会领导。
如果追溯到入门教育的话,应该是在1996年。1996年春,为了迅速进入角色,了解物业管理为何物,我来到中国内地物业管理的发源地深圳参观学习,那一周的学习,让我既茅塞顿开又疑虑重重。但当时我坚持一条:在干中学,在学中干。为此,在工作中,我查阅学习了大量的专业典章、专业书籍、专业文献、专业教材,这些专业知识丰富了我的头脑,指导了我的实践。可以说,正是这种一直坚持下来的勤奋学习,才使得我今天有机会、有资格、有能力为行业尽力,为行业做事。
行业的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从业者自己的事,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。为此,从2004年开始,我开始积极参与行业的各项活动。
大致上来说,我在行业的工作分为几项:行业培训、调查研究、项目考评、协会工作。从担任行业培训师以来,我始终坚持在行业的各种培训班做兼职老师。在授课过程中,为了讲好一堂课,我常常要付出十堂课的时间与精力予以准备,为了让自己的授课水平得以提高,央视的《百家讲坛》成为我的良师益友,我不仅从中吸取知识,更从中学习授课技巧。经过六年不断的耕耘,我的学生遍布四川全省许多物业服务企业。
我十分欣喜地看到,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,正从这些培训班中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物业服务企业。作为行业的新鲜血液,这些行业的生力军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,我常常为此感慨:行业何幸!
参加行业的各项考评活动也是我行业工作的一部分。只要行业有安排,我都会尽量挤出时间参加。在这些考评中,我从不将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的位置,而是虚心地学、敏锐地看、中肯地提出建议,我真心地把每一次考评都作为行业间难得的交流学习的机会。我的体会是,从交流中获益,不亦乐乎!
参与行业的调研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它要求参与者既要有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又要求要有一定的政策水平,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述和概括能力。所以,这几年来,每参加一次调研活动,我都觉得自己的政策水平和对问题的驾驭能力得以提升。所以,对这一项工作来说,最大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。
自2009年,我开始担任成都市物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,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责任二字的含义。几年来,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,在中物协的指导下,成都市物业管理协会积极开展了培育市场、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、加大宣传力度、提升行业形象和社会认知度、加强行业培训,推动行业队伍建设、构建和谐物业管理等方面工作,并取得了成效。
目前,成都市中心城区住宅区(点)达到6500多个,总建筑面积1.7亿多平方米,物业管理覆盖面达99%;全市共有1000余家企业依法在成都市取得物业服务企业资质,物业服务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。成都市物业管理行业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,行业协会将须承担起更大的使命。
物业管理走过了改革发展的30年,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。在这其中,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,但是,我们这个行业有300万从业者,这将使我们这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起更多、更大的责任。
与物业管理结缘15年来,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,是物业管理这个行业给了我机遇,使得我有幸加入到了一个既轰轰烈烈发展、又深刻关联民生和维系社会和谐的行业中来,并得以进步、成熟、超越和发展。而每每想到此,又总会激发我以更大的热情,张开双臂去拥抱明天。
作者系中物协副秘书长、成都金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
编辑:杨萌